
台股走勢分析:
台股周五受台積電(2330)法說後獲利了結賣壓影響,台積電股價跌逾2%,壓抑大盤走勢,盤面上航運、記憶體與塑化等族群相對有撐,指數呈現橫盤整理。
美股三大指數周四(16)日收跌,地區銀行爆出信貸問題引發市場恐慌,Zions Bancorporation(ZION-US)股價暴跌13%,使投資人對金融體系潛在壓力再度緊張;加上美中貿易緊張升溫,台積電ADR仍下跌1.6%,連帶拖累台股開盤即見沉重賣壓。加權指數終場下跌345.5點,收在27,302.37點,跌幅1.25%,成交金額達5,329億元;櫃買指數同步下跌0.85%,收261.28點,成交金額約1,015億元。電子與金融族群成為重災區,盤中賣壓一路擴散至中小型股,全場幾乎無倖免。
📉 市場主要動向分析
這波下跌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
權值股領跌:台積電在法說會釋出利多後,市場出現獲利了結賣壓,加上前一日ADR下跌1.6%的拖累,股價終場下跌2.36%,收在1,450元。作為最大權值股,其走弱直接壓低了大盤指數。
外部市場壓力:美股前一日因地區銀行信貸問題引發市場恐慌而收跌,同時美中貿易緊張關係升溫,這些外部不確定性都影響了投資人信心,導致台股開盤即面臨沉重賣壓。
電子金融成重災區:賣壓由台積電擴散,電子與金融族群成為盤面上的重災區。
📈 盤面強勢族群
儘管大盤表現疲弱,盤面上仍有部分族群逆勢抗跌,成為資金的避風港:
記憶體族群:受美光股價上漲激勵,記憶體相關個股表現活躍。其中南亞科午盤後攻上漲停,力積電上漲逾2%,而華邦電、南亞科與力積電三檔股票成交量更是位居台股前三名。
塑化族群:具備高現金流與穩定配息等防禦屬性,台塑四寶(台塑、台化、南亞、台塑化)全數逆勢上漲,成為資金避風港。
航運族群:受惠於運價指數反彈及美中港口費率變動,陽明上漲逾2%,萬海也有超過1%的漲幅。
被動元件族群:受惠AI需求強勁,信昌電、凱美等多檔個股強攻漲停。
💡 後市展望與操作建議
關於後市,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長多短震:台積電在法說會上調資本支出及營收成長預期,顯示AI的長期需求依然非常強勁。因此,AI長線趨勢仍是市場主軸,但短線因時處傳統淡季,指數可能維持震盪格局。
操作策略:建議不追高,並優先關注基本面良好的中大型權值股以及具備業績題材的中小型股。在下週市場出現帶量轉強的明確信号前,可以區間操作思維為主,並做好風險控管。
台積電面臨轉單效應導致股價拉回?
市場對台積電的2奈米晶圓漲價傳聞百出,有一說法指將漲價50%,也有另一種消息稱2奈米價格仍維持在每片3萬美元,但大漲3奈米價格,縮短價差,以此吸引客戶下訂2奈米。而科技媒體《Wccftech》指出,台積電漲價引起部分客戶不滿,其中高通(Qualcomm)與聯發科面對漲價,正考慮將訂單轉給另一家代工業者。
報導引述韓媒《朝鮮日報》消息指出,三星據傳已開始以自家的2奈米GAA製程量產Exynos 2600晶片,由於三星進展順利,且台積電的漲價趨勢看來仍未停歇,高通與聯發科正考慮與三星合作,可能成為他們的財務救星。
台積電2納米制程的漲價幅度,目前市場上有不同的說法,並未有官方統一口徑。下面的表格匯總了關鍵資訊,可以説明你快速瞭解:
台積電2奈米製程進展與市場動態
📋 最新官方進展
截至2025年10月16日
💰 市場傳聞與背景資訊
價格調整傳聞
3奈米製程動態
據傳已先行漲價
導致高通、聯發科等客戶晶片成本顯著上升
🏭 美國廠成本計畫
技術升級
將亞利桑那廠技術加速升級至2奈米
成本結構
🔄 客戶反應
高通(Qualcomm)
公開表示正在考慮所有代工合作選項
評估將部分訂單轉至三星
聯發科(MediaTek)
面臨成本壓力
同時也是首批採用2奈米的客戶之一
🔍 深入瞭解來龍去脈
漲價的背後推手:台積電的漲價並非空穴來風,主要受到兩方面壓力的影響。一方面,在亞利桑那州建廠並運營的成本非常高,比臺灣高出至少30% (4奈米) 到可能50% (2奈米)。另一方面,從3奈米的FinFET架構轉向2奈米的GAA電晶體,是技術上的重大升級,研發和設備投入巨大,自然會導致成本上升。
不一樣的客戶,不一樣的選擇:面對漲價,台積電的不同客戶反應也各不相同。
高通對價格較為敏感,因其利潤空間受到擠壓,正在積極尋求三星作為第二供應商以分散風險和成本。
聯發科雖然也面臨成本壓力,但據報導其首款2奈米晶片已成功投片,表明它仍是2奈米的早期採用者。
對於輝達 (Nvidia) 這類生產高利潤AI晶片的客戶,它們更看重獲得最先進的制程以確保產品性能領先,因此對漲價的接受度較高。
另一個市場視角:也有市場分析指出,台積電可能採取了另一種策略:大幅提高3奈米的價格,同時讓2奈米的定價相對溫和。這樣,客戶從3奈米升級到2奈米時,感受到的實際價差就不會那麼大,從而更願意轉向更先進的節點。
💎 總結
總的來說,關於台積電2奈米的漲價幅度,目前50%是一個市場傳聞,但並非定數,也有10%-20%的較溫和說法。這一決策背後是高昂的美國製造成本和尖端技術研發的投入。
需要注意的是,全球能提供3奈米以下先進制程的代工廠只有台積電、三星和英特爾。即使面臨漲價,對於大多數客戶而言,台積電在先進制程的良率和產能上依然擁有強大優勢,短期內難以被完全替代。
(本文僅作教學分析並非操作依據,投資有風險操作宜小心)
